太阳成tyc4633新闻 首页 > 信息中心 > 太阳成tyc4633新闻 > 正文
您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 时间:2020-03-16

1993年,我来到了武汉,就读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系。武测(当年的武汉市民和校友都这样称呼母校)简约的牌坊式大门虽谈不上“高大上”,但那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高等院校的“标配”——简约而含蓄。初次见到宁津生校长是在一个全校大会上,我早已记不清大会的主旨是什么,只记得当时的会场是操场,我们都按班级整齐的端坐在小凳上,远远看到一位风度翩翩,言谈儒雅的长者在慢条斯理地讲着什么,事实上,我和新同学们都没太关注讲的内容,而是心里想着大学校长就应该是这样帅!

岁月倏忽,7年之后我拜访宁老师,说想成为他的学生,宁老师欣然接受。至此开始了宁老师与我的师生缘。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时光是多么的岁月静好,每日基本上都是规律的生活,全身心地专注于学习和研究,时不时与导师和同门讨论。在办公室,宁老师和我们博士生以及青年教师的房间在同一层,许多讨论就是那么不经意地就发起了;所以多年以后有媒体、老师和学生在谈论到宁老师策划并身体力行的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时感慨这门由多位院士和教授主讲的最“奢侈“的本科生基础课时,我的心情是平和的,因为那就是宁老师的风格——更多地关注学生。导师的风襟也影响着科研团队的每个人,我攻读博士学位时,宁老师在读的学生不多,师兄弟之间的关系融洽而轻松,大家在平等的氛围里习惯了互助和体谅,记得当时在校的大师兄W还亲自挥毫帮我写了论文答辩的海报。

宁老师广泛涉猎新鲜事物,并孜孜不倦地学习,很好地向我诠释了什么是“终身学习“。80高龄的宁老师经常自称”80后“,各种新事物总是会去尝试并用心学习,时下流行的很多即时通信和社交软件,他都能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中从善如流地拿来使用,旁人想象的年轻人和他这位“80后”之间的“数字鸿沟”是不存在的。也许你觉得那些软件或系统都是”所见即所得“的,这还不容易?须知,宁老师的小学生时代并没有学习我们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所以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的文字输入对宁老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事实上在网路的交流中,我们这些年轻人并没有看出他的回复和反应有任何迟滞,倒是时不时会让我们这些70后有些”懵圈“。对于大测绘的新兴技术和方法,宁老师是敏锐且高瞻远瞩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国家参考基准,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新型卫星重力探测技术,地球空间碎片,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方向他都给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宁老师在许多行业杰出学生代表对国家的贡献可以看出教书育人在宁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而宁老师在”终身学习“方面的身体力行就是给学生们最好的表率。

宁老师和家人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关心呵护。每次去宁老师家拜访,宁老师和师母潘维臣老师和我们拉家常。闲谈中,在我们的心中会感觉潘老师更像宁老师的“保护神“,她会诉说着如何让宁老师注意改掉相对不健康的生 活习惯,而此时的宁老师反倒像潘老师的犯了点”小错误“的”学生“。有时潘老师会表现出对宁老师过于密集地参与行业内的各类会议和评审而连续出差的忧虑,宁老师也只是带着愧疚的表示——都是行业内的朋友,不好意思推辞。实际上这也是一位八十多的老人对测绘行业长远发展的倾心关注,而相关行程确实非常辛苦!我们学生有时会私底下感慨宁老师简直就是”空中飞人“。拜访结束时,潘老师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总是装一大袋宁老师出差带回的各地特产给我们,如果拜访的学生家里有小孩的还不忘贴心地装上些小零食……

而这一切在2020年3月15日就戛然中止了。宁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相信天堂会回响起宁老师朗朗的教书声,而我们唯有对宁老师的怀念和宁老师终身学习精神的继承,当自己面对学生时也会像宁老师那样关爱他们,不负宁老师的谆谆教诲,这也是测绘人的传承。

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