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5日,在我们都封闭在家不能外出的特殊日子里,突闻宁院士仙逝的噩耗,惊愕、遗憾、伤心,各种情绪涌上心头。自1月23日武汉封城以后,再没能去医院看望宁院士,没想到竟成永别。回想宁院士的音容笑貌,心情始终无法平复。
2001年我有幸成为宁院士的秘书,在此之前,因我在武测科技处工作,所以在宁院士做校长期间有过少量的工作接触,印象中的宁院士是风采斐然的学者,永远带着儒雅从容的气质。这个岗位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测绘,能否做好这项工作当时我心里很忐忑。
回忆这20年来,印象最深的是宁院士的平易近人。他待我就像对待他的学生一样,有问题总是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在我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经常关心我的学业进展。由于多年的耳濡目染,使我从对测绘了解不多,到现在有了相当的认识,这与宁院士坚持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来讲解深奥的知识是分不开的,在宁院士的影响和鼓励下,我自身的能力不断加强,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跟随宁院士工作的日子总是快乐的,宁院士的性格淡然平和,他总是说一切顺其自然,陈俊勇院士经常羡慕的说宁院士的幸福指数特别高。每次宁院士讲授《测绘学概论》课后,都会有一个壮观的景象,同学们排队请宁院士在课本的扉页签名,宁院士笑说他每年都体验当明星的感觉。
宁院士对待学术又是极其认真的,还记得他修改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在打印稿周边密密麻麻的写着修改意见,不同颜色的字迹区分着内容的重要性,补充的手稿上列出了建议修改的方向和可参考哪方面文献,关爱之情溢于纸上。学生经常因为字小而且紧凑,又不敢去打扰宁院士,所以会来找我辨认字迹。看着这些沉甸甸的手写稿,我的心中为宁院士的细致认真和对学生学业负责的态度深深感动。
还记得2014年4月,陪同宁院士到重庆合川找寻曾就读的初中中学校址。宁院士的少年时期因战乱颠沛流离,曾随父亲在四川生活了8年,期间部分初中时光是在合川中学就读。现在的合川中学早已不在原校址,也再找不到当初的教室和宿舍,宁院士的这份遗憾在看到新的合川中学欣欣向荣的气象之后得到缓解,他看着校园内的莘莘学子,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自己。
宁院士去外地参与的最后一项社会活动是2018年11月29日,在成都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的“新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宁院士接过两委会顾问和名誉主任的聘书非常高兴,他非常希望能作为两委会的一员继续为测绘教育服务。成都回来后,因天气寒冷,没有再去外地参加活动,仅参加了几次校内的会议。后来生病住院期间,还十分关心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发展。
宁院士的精神永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宁院士千古!
太阳集团tyc4633高迎春
2020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