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我,还远在距武汉千里之外的湘西,得知宁津生老师走了的消息,心中悲痛万分。
宁老师是国际上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曾担任过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大地测量研究60余年,在地球重力场模型、大地水准面、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被大家誉为“大地之星”。
还记得1991年,我考入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当时的校长正是宁老师。开学典礼的时候,远远地望着讲台上风度翩翩的宁老师,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从容地和我们讲述着大学里的事情,昔日情景,依然清晰可见。身边的同学们都觉得非常骄傲,除了宁老师那令人敬佩的学者风范,还因为宁老师也是大地测量专业的,对他的崇敬之情也在那时在我心底扎下了根。大三的时候,我们的专业课教材《地球形状及其外部重力场》是由宁老师主编的,读着那满是数学公式的书,我对宁老师充满了敬佩。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我对宁老师的了解也在一步步地加深。1991年,宁老师成功主持研制出我国首个18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WDM-89,利用该模型推算的重力场参数精度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也比国外同类模型有很大提高。1994年,他和李建成老师研制出我国首个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WDM-94,是当时世界上精度最高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之一,精度在中国区域内优于其他模型。1995年,宁老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非常清楚的记得,宁老师的当选让测绘人欢欣鼓舞,倍感自豪。1996年9月,在宁老师带领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评审;在评审的过程中,学校自豪的向评委汇报,测绘学科在世界上位列前三。1996年10月,武测建校四十周年,校庆时,荷兰国际航天测量与地球学学院院长代表国外高校发言,他称武汉是“世界测绘教育之都”。学校获得的这些荣誉,宁老师居功至伟。
1997年,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在这以后,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宁老师主持或承担的一些课题,如国家测绘科技重点项目“全国及省市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的技术研究及实施应用工程”。于是,我与宁老师接触的机会多起来,也经常向宁老师请教,慢慢地熟悉起来了。与宁老师的接触越多,请教问题越多,就愈发感受到宁老师的温文儒雅、学者风范。回答问题时,他非常耐心,娓娓道来;讨论问题时,他见解独到,高瞻远瞩。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卫星测高技术在大地测量学中的应用。那时候,该领域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宁老师鼓励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导师、宁老师和其他老师们的鼓舞、支持和教导下,博士期间,我提出了整体集成与深度融合的多源测高数据处理方法,实现了从双测高卫星联合处理到5颗卫星融合处理,将测高数据覆盖分辨率从约30公里提高到约4公里,且早期数据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2000年,在我国首次研制了国际同期分辨率最高、精度优于5cm的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WHU2000,摆脱了对国外模型的依赖。后来,我一直在坚持这个方向的研究,也与宁老师一起做了一些关于这个方向的项目,如将卫星测高技术应用到“地理国情监测”重大工程。20年后,2018年,我主持的《海洋测绘和内陆水域监测的卫星大地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宁老师是第三主要完成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宁老师的指导和支持分不开的。
宁老师不仅学术渊博,满腹经纶,而且甘为人梯。他对他自己的学生如此,对其他年轻人也是如此,因为他为的是中国测绘事业和测绘教育事业后继有人。宁老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得知学测绘的学生不喜欢测绘的“专业思想”严重,和更好地让人了解测绘,于1996年全国首倡“五院士共上一门课”。1997年,这门《测绘学概论》开课,来上课的不仅有测绘专业的学生,还有慕名而来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让刚入校的同学们对测绘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得“专业思想”大大减弱。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门课成为了太阳成tyc4633甚至是全国最有名的一门本科生课程之一。这样的执着坚守打动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成为他们美好的大学记忆和对测绘事业的热爱。这门科的背后,付出了宁老师数不尽的心血和努力,且不说二十多年的坚持,也不说宁老师耄耋之年还站在讲台上授课,也不说多少次讨论修改教材,我想说的是,二十年多年里,宁老师每次讲课前,他都要花很多时间修改课件,他不仅要讲解已有的测绘知识,而且还要介绍学科最新的技术进展和发展方向。宁老师偶尔也会让我提供几页课件,了解我所在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对于提供的课件,他不仅要了解内容,而且还要清楚课件每个文字的来由,有时候,甚至要用科普的语言重新写一遍。宁老师这样一丝不苟,为的只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都说教师言传身教,宁老师作为院士给本科生上课如此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同样身为教师身份的我,一次又一次受教。从宁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对教学的执着追求,更看到了甘为人梯,扶植后辈,为专业执着奉献的精神。
在我的心中,宁老师还是一位学养深厚、修为高尚、爱心满满的长者。平日里,宁老师不仅关心我的科研工作,也会时常关心我的生活。2011年,我准备去北京工作。在征求宁老师的意见时,他非常地耐心,并从多方面仔细地分析了我的情况,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至于去或者留,他让我自己选择。他的言语让我如沐春风,也使得我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件事情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年青的时候,遇到烦恼或者开心的事情,喜欢与人倾诉或分享。宁老师每次接到电话,都非常地耐心,听我唠叨,从未批评。事后见到他的时候,我则因为打扰他而感到非常不安,而宁老师只是笑着对我说:“小姜,不开心了?”,或者是:“小姜,开心了?”。那时那刻,我深切感受到,他哪仅仅是一位学术渊博的测绘泰斗,他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有师如此,何其之幸也。此时此刻,我好想给宁老师打个电话,再听听他那慈祥而又亲切的声音!可痛的是再也无法接通电话了。。。。。。
宁老师驾鹤西去了。而今,我只能远隔千里,含泪面对您的遗像三鞠躬,您一路走好。
先生之才,满腹经纶,国之栋梁;先生之风,润物无声,高山仰止。宁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姜卫平 太阳成tyc4633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